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
蓝营突围与岛内政治版图的重组

杨文田



	
郑丽文在2025年当选国民党主席,这一结果不仅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也标志着台湾
政坛正在出现一股新的政治气象。长期以来,国民党在台湾政坛的形象往往被视为
“保守”、“文弱”、“缺乏战斗力”,在民进党多年执政的压力下显得步履沉重。
然而,郑丽文的胜出似乎打破了这一僵局。她以其鲜明的个性、犀利的言辞以及务
实的两岸立场,为这家百年老党注入了久违的活力和方向感。

郑丽文出身媒体界,善于表达,敢言敢战。她曾任“立法委员”,也历经党内外的
政治波折。从“国会战将”到“深蓝新星”,郑丽文的政治历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个人奋斗色彩。她的当选表面上是国民党内部世代更替的体现,实际上更反映了岛
内社会对于“政治新语汇”的渴望。

近几年,台湾政治陷入高度对立与疲乏。民进党以“抗中保台”为核心叙事,持续
动员“恐中”情绪,以维持政权稳定;而国民党在多次选举中陷入被动,不论是政
策主张还是舆论攻防,往往显得束手束脚。基层党员与支持者普遍感到无力与挫折。
在这种背景下,郑丽文以“敢言”、“敢斗”的形象脱颖而出,实际上是民心转向
的自然结果。

她的胜选,是岛内蓝营基层对“软弱妥协路线”的一次反弹,也是对国民党旧体制
不满的一次集体宣泄。从这个角度看,郑丽文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岛内社会对政
治更新的迫切需求使然。

长期以来,国民党内部充斥着温和、理性但缺乏激情的政治氛围。无论在政策辩论、
舆论攻防,还是青年选民沟通上,往往被民进党压制得抬不起头。党内许多政治人
物担心被贴上“亲中”标签,不敢正面发声,导致政策主张模糊、论述无力。

郑丽文的政治语言则完全不同。她以犀利著称,不避锋芒。无论是在“立法院”质
询,还是在电视辩论,她敢于直指民进党的矛盾与伪善,敢于谈“统一”与“和平”,
更敢于质疑“台独路线”带来的风险。她的语言风格鲜明、战斗性强,正好击中了
蓝营基层长期压抑的情绪。

这正是国民党近年来最缺乏的特质,政治动能与精神号召力。郑丽文的当选,意味
着国民党内部可能迎来一次“个性复苏”。她的存在迫使党内那些习惯于温和妥协
的政治人物重新思考:在一个被意识形态撕裂的社会里,模糊与沉默往往比错误更
致命。

如果郑丽文能将这种“战斗气质”转化为党组织改革与青年动员的力量,那么国民
党未来的选举结构可能出现质变。她既代表一种态度,也象征一种突破,突破沉默、
突破惧怕、突破老旧政治框架的束缚。

在两岸关系议题上,郑丽文的立场尤为鲜明。她主张“统反独”,明确反对“台独”
分裂,同时倡导以和平、理性、对话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她多次强调,“统一不
是洪水猛兽,战争才是真正的灾难。”这种表述既坚守原则,又具现实温度,逐渐
在岛内部分民众中引发共鸣。

当前的台湾社会,对“战争风险”的恐惧正在上升。民进党政府长期操弄两岸对立,
既未能带来安全保障,也让经济陷入停滞,社会撕裂严重。岛内越来越多的中间选
民开始质疑持续对抗的代价。郑丽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以和平取代恐惧,以沟通取
代敌意”的主张,实际上正回应了社会心理的深层转变。

她并未回避“统一”议题,而是试图让其回归理性讨论。她强调,“统一是长远的
历史进程,而和平是当下的共同责任。”这种表达与大陆长期倡导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理念并非冲突,而是一种政治语境下的衔接与缓释。它既体现了她的政
治勇气,也反映了她的现实智慧。

郑丽文的当选背后,还隐藏着岛内民心的微妙变化。民进党执政近十年,虽然掌握
资源与宣传机器,但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能源政策、治安等议题上日益失分。
尤其年轻世代的生活压力、房价飙升与收入停滞,使得“意识形态”不再是唯一的
政治动员工具。

越来越多的选民开始关注“安全”、“经济”、“未来”的现实问题。他们或许不
认同“统一”立即实现,但也对无止境的“反中”情绪感到疲乏。郑丽文正是在这
种社会心理转折点上,成为“理性力量”的代表人物。

她的形象既不同于民进党那种“对抗式民粹”,也不同于传统国民党那种“学者式
保守”。她更像是一位能直接与民众对话的政治斗士,懂得运用媒体,敢于挑明问
题,不怕冲突。她的当选,既是党内世代更替的标志,也可能是岛内政治氛围转向
务实与理性的前奏。

从中国大陆角度观察,郑丽文的当选无疑是两岸关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
她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和平交流、务实合作”的立场,对大陆文化与经济实力也
持肯定态度。这种坦诚与开放,使她成为岛内少数敢于直面两岸现实的政治人物。


未来,中国大陆方面可以在多个层面加强互动与沟通:在政策层面,针对国民党新
领导班子的政策方向,建立灵活的交流渠道,推动在经贸、青年、文化、地方治理
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形成“务实互信”的基础;在舆论层面,通过官方与民间媒体,
加强对郑丽文路线的客观报道与理性解读,避免让其被“台独”势力污名化;在社
会层面,扩大两岸基层、青年与学界的互动,降低政治隔阂,让和平与发展的理念
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大陆若能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看待郑丽文领导下的国民党,并适时给予政策鼓
励与善意回应,或能助推岛内和平理性力量的成长,为两岸关系的未来营造新的氛
围。

当然,郑丽文面临的困难也不容低估。首先,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部分老一辈政
治人物仍然习惯“维持现状”的模糊策略,对她的激进改革可能持观望态度。其次,
岛内媒体生态被民进党深度掌控,任何谈“统一”或倡导和平的言论都容易被扭曲
为“亲中卖台”,这将考验她的沟通与舆论能力。

此外,选民对政治的信任度低下,郑丽文若无法在短期内展现实际作为,例如改善
党务、提升青年参与度、塑造清晰政策品牌,她的声势可能迅速消退。她必须在
“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策略”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关键的是,她要让“和平统一”不再只是抽象政治口号,而是与民众切身利益挂
钩的议题,与经济机会、就业稳定、区域安全直接相关。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民进
党长期营造的“恐中神话”,让民众看见另一种可能的未来。

郑丽文的当选,固然只是台湾政坛的一场党内选举,但其象征意义远超选票本身。
她的崛起,意味着国民党可能走出“守势思维”,重新找回政治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她的鲜明立场与女性魅力,也让人看到台湾政治的一种新可能,理性与勇气可以并
存,保守与革新可以融合。

未来的两岸关系,或许仍将经历波折与挑战。但只要岛内存在像郑丽文这样敢于谈
“和平”、愿意说“统一”、能直面现实的政治人物,那么两岸之间的沟通桥梁就
不会彻底断裂。她的出现,也许不能立刻改变岛内政治结构,却可能成为历史转折
的一个起点。

和平从来不是懦弱的选择,而是最有远见的政治智慧。郑丽文若能在纷扰的政坛中
坚持理性、秉持信念、兼顾民意,她不仅能重塑国民党,也可能成为两岸和平进程
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作者为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董事长兼时事专栏评论员
作者: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Copyright(c)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