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田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会晤。这场在 当前世界动荡局势下的关键会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在会谈中 指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历史的宿命,“新冷战”不仅无益且注定失败;对华 遏制策略既不明智,也无法得逞。他呼吁中美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从全球利益出 发,向不安的世界注入确定性,贡献正能量。这一论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 发,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展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美合作 应具备的共赢智慧。 “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总 结,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必引发既有大国的焦虑和对抗。然而,历史经验表 明,这一逻辑并非不可避免。冷战时期,美苏对抗导致全球经济长期分裂,并给社 会发展带来了巨大代价,而后期东西方通过沟通与合作避免了全面战争,为人类历 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体现了中国对历史经验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担当。他明确指出, 中美关系不应囿于对抗性逻辑,而应努力探索合作新路。中国的崛起并非为了取代 美国,而是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并为世界贡献更多机遇。对于美国而言,过度警惕甚 至遏制中国的发展,不仅可能加剧两国矛盾,还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引发更多不稳 定因素。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历史的宿命。通过智慧和务 实的外交,中美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 近年来,“新冷战”频频出现在国际舆论场,这反映了部分国家因地缘政治博弈而 导致的对抗思维。然而,21世纪的世界已不同于冷战时期,经济全球化、技术革命 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让各国的利益日益交织。任何形式的对抗性政策都会对全球经 济和民生造成沉重打击。 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冷战”不仅无益且注定失败。这一判断基于对当今世界格局 的深刻认识。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关税制裁、技术封锁以及地缘政治压制并未达到预 期效果,反而对自身经济造成反噬效应,同时引发了区域性紧张局势。而中国则在 推进开放与合作的道路上展现了韧性与毅力,以“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为全球提 供更多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拒绝“新冷战”是大国理性的体现。在国际舞台上,中美的竞争无可避免,但这种 竞争不应以对抗为前提,而应通过创新与合作实现良性互动。双方应认识到,全球 经济需要开放的市场,而技术发展需要国际协作。只有在竞争中共赢,才能真正为 世界注入确定性与正能量。 习近平主席的论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审视中美关系。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的 国家利益思维,呼吁各国从全人类福祉出发,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公 共卫生危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表明,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无法为世界带来安全感, 反而会加剧问题的复杂性。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合作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更直接影响全球稳定。 在应对新冠疫情、恢复经济增长以及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等方面,中美合作的必要 性愈发凸显。习近平主席提到,中美应从全球利益出发,多为世界注入确定性与正 能量,这既是对历史责任的呼应,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需要超越 传统的大国权力斗争模式,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智慧。无论是应对经济危机还是推动 科技创新,中美两国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复杂多变,未来仍需双方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提醒我们,大国之 间应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对抗,而应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全球进步。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中美关系不仅是双边关系,更是全球问题的关键变量。通过摒 弃“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论,拒绝“新冷战”的零和思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高度为指引,中美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大国相处之道。这不仅 符合两国利益,也将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希望与稳定。 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的利马会晤标志着中美关系的重要时刻。在全球化和多极化 发展的背景下,两国关系需要更多智慧和耐心。通过拥抱合作、推动共赢,中美有 望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书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大国 应有的担当,更是全人类共同期待的未来。 作者: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
Copyright(c)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