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基
由于俄罗斯军队的表现不如预期,乌克兰战局陷入胶着状态,这进一步鼓励美国和 北约加深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巩固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联盟关系。拜登觉 得是时候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中国,最近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很清晰的显示美国正在 积极运作不同层面的遏制中国战略,包括将北约东扩到亚太,甚至组织亚太版的北 约。美国的意图能成功吗?会促进亚太的和平吗?还是进一步的将世界推入一个充 满危机的时代? 美国近期展现的全方位对华遏制行动 原定5月5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时亚洲协会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主办的一个闭门会 议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发表一份「外界期待已久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应对 中国崛起」,但是在4日宣布因为他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不得不推迟。然而,他所要讲 的内容应该不难预测,因为下列事实已经充分展现了美方的战略企图。 今年2月,拜登政府曾提出一项「印太战略」,其内容包括向印太地区投入更多的外 交与安全资源以应对所谓的「中国要建立地区势力范围的企图」;但具体的对华战 略则因俄乌冲突的爆发而陷入停顿。 4月6日到7日,北约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一系列「全球合作伙伴」的会谈,4个亚太 国家也在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纽西兰。 这是日本外务大臣,也是韩 国外长,首次出席北约外长会议,会议过程中主要讨论的是全球性安全挑战等内容, 特别是「首次考虑到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胁迫性政策。」北约作 为美国的地缘政治武器,其目标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要构建一套,基于美西方利 益和价值观的全球性安全体系。 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5月3日至6日访问美国,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举行会谈。岸信 夫这次访美,除了向美国表态强调跟欧美国家在俄乌战争议题上采取共同步调之外, 主要是讨论如何防范中国。岸信夫指出,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最重要的即是吓阻,他 期望与美方共同合作确保美国扩大吓阻力,包括核威吓,并从根本上加强日本防卫 能力与美日同盟威吓与应对能力。 5月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英国首相强生在伦敦会晤,双方签署一项新的「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防务协定──《互惠准入协定》,根据该协定,日本和英国将可以 共同部署军队以开展训练、联合演习和救灾活动。英国政府称英国是继美国、澳大 利亚之后第三个同日本签署该类协定的国家,将强化其印太战略。 日本外务大臣林芳正预定5月7日将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G7外长级会议。此次G7会 议除了乌克兰的议题,还将加强日本和北约之间的合作,以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 地区」。 拜登也将于5月12日至13日于华盛顿特区接待东盟国家领导人,举行美国-东盟特别 峰会。此后,拜登还将于5月21日开始访问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 北约峰会将于6月29日至30日在马德里举行。这是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正式上任后出 席峰会,这将成为继21日的韩美首脑会谈后,他与美国总统拜登的第二次会面。 总之,美国组织的多层次遏制中国的联盟正在逐渐成形中:1. 盎格鲁撒克逊的美英 澳同盟;2. 扩大美日同盟到美日韩三边同盟;3. 美日印澳四边机制;4. 用制造业 转出中国到东盟各国做吸引力,及扩大南海岛屿主权纠纷问题,离间中国与东盟各 国关系;6. 制造台海两岸敌对关系以迟滞中国的崛起。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拜登团队的做法看似把握时机争取有利态势,但是不论从「道」或「术」的层面看 都是缺乏智慧而必然失败的。从术的层面看,美国胃口太大但是能力不足,希望做 盟主,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许多小弟国家的不同诉求。希望把乌克兰战争 延长下去,拖垮俄罗斯,搞垮普丁,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迄今没有不安定 的迹象,而普丁的支持率并没有下降的迹象。 更何况,普丁知道俄罗斯的看家军事 力量就是拥有全球最大数量的核子弹头,他也公开宣称「如果俄罗斯不存在了,世 界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摆明了如果逼急了,就同归于尽。战争延长下去,乌克兰、 俄罗斯、欧洲各国,甚至美国人民都是输家,也必将因此导致各地区的政治不稳定。 果如此,则他的亚太大计划也必将失败。 从道的层面看,今天世界面临天灾、人祸,各国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发展。美国的根 本问题就是严重的内部矛盾:贫富不均、通货膨胀、种族歧视、施政效率低下、制 造业外流,等等,企图塑造外敌来转移焦点,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加重危机。 美国现在正面临40多年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国联准会不得不开 始加息,并回收因过去几年滥发的钞票,然而,这可能导致今后两年将发生前所未 有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1991年苏联自动解体后美式自由主义原本有一个难逢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民主价值, 造福世界,但是无止尽的战争害人害己,而拜登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将进一步的 加速世界的动荡,逆势而行岂能不败! 拜登团队就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到时候不仅害了她自己也促成 贾府的衰亡! (作者为中美论坛社社长) |
Copyright(c)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