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岭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研究所所长)
我想从五个方面跟大家报告对这个题目和今天论坛的总体学习体会:一是,全球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东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是,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四是,两岸关系七十年未有之大变局;五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展望和思考。首先跟 各位报告第一个问题。 一、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发表之前,美国在欧洲是蛮夷,是 野蛮的象征。但是,到了一战结束之后,威尔逊领导的美国就开始迈出美洲,走向 世界政治舞台。尽管由于美国国内的意见分歧,威尔逊主义没有能够贯彻到底,但 是,二战后美国延续了威尔逊主义的框架,建构了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世界 巅峰的领袖国家。今天,这个秩序又到了变革的时代,中央已经敏锐地指出了这个 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明确提出了应对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当前国际形势 的一个重大和科学的概括。我这这个大变局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这是百年未有世 界文明之大变局。二是,这是百年全球政治格局未有之大变局。关于这个问题,中 央讲的很多,学者论述也很多,各位在坐的学者专家也都洞若观火,我就不再一一 展开,跟各位报告。 二、东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关于东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讲的也非常多。我这里抽丝剥茧,简单跟各位报告 一条简单的、跟中国相关、跟两岸关系相关的一条脉络。 东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黑船事件开始,以中国主导的传统天下体系的瓦解、传 统宗藩制度的解体为标志。这种体系,被善于搞理论建构的西方理论家称之为古典 帝国体系。这个体系,体现为儒家文化圈和汉字文化圈的内外结构。这种结构,在 中国适用,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一样适用。这就是,从中原到边疆、从内地到亲 藩的差别。越接近中心,传承越薄,器物越少,味道越淡。越接近边疆和藩属,器 物保留的越好,服饰保留的越好,文化传承越中规中矩,似模似样,味道十足。这 在台湾,在云南腾冲,在日本,在泰国,在很多地方的表现都能证明这一点。宗藩 体制的瓦解,就是条约体系的建立,就是东亚各个国家与民族不再以与中国的远近 亲疏来安排自身的位置,而是与模仿和复制西方文明的速度来看待彼此的位置。 任何传统霸主是最难适应新秩序的,不仅在于其自身意愿与否,更在于历史积淀的 文化心理与政治惯性。相反,任何边缘地带的中小民族与国家则相对容易接受外来 的文化影响,远的比如西域先后接受佛教与伊斯兰教,近的比如越南先后接受字母 文字与马克思主义。面对时代的冲击,日本第一个走上了学习西方并复制西方的道 路,在时代逼仄的机遇窗口期,赶上了最后一班车,成为19世纪末期最后的列强, 而且是唯一的非白人的东方帝国主义国家。 条约体系的建立,是中华民族面临军事失败之后的政治失败的产物,也是西方经济 生产方式即其上层建筑即宗教、科学、政治乃至意识形态在东亚从外部规制到内化 规范的历史过程。因为中华帝国的存在,西方无论哪个列强都无法独立在东亚建立 新的殖民帝国体系,相反,东亚版图的破碎化在西方势力瓜分之后彻底实现。除了 日本走上殖民帝国的道路,其他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民族都纷纷走上了寻求独立建国 的道路。百年前,中国帝国已经不存在,但是中华帝国韵味久远的文化还存在,制 度残存的余威还存在,根深蒂固的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绵延百年,至今没有解 决。 在东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本与中国的两次集中交集,均打断了中国走上近代 化的独立进程,从而制造了东亚近现代史上最持久的民族情感的对立。这种情感的 对立在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即东亚的沉沦,光明与黑暗如此的鲜明,以至于无论哪一 方都难以释怀。 台湾,这个曾经被日本割占的宝岛,作为日本向西方展示证明东洋现代性的模板, 被日本的殖民现代性改变了对于自身的身份认知,以至于台湾民众心中总有某种挥 之不去的东洋遗绪,虽然不能明言,但却始终存在。这种幽微的情感甚至在韩国身 上也极为深刻,哪怕韩国进行过远比台湾深刻的多的“祛殖”教育。 东亚,由是进入某种历史的错乱之感,面对西方这既是反抗的对象也是学习的目标; 面对日本这既是模仿的榜样也是仇恨的缘起。选择抵抗西方的中国,近代最惨而现 代最成功;选择依附西方的历史没有断裂,但也无法革新。只有日本走出了某种成 功的路,但也最终无力为继。道路之争,实际上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各个民族内部 与之间的历史命题,不同的道路抉择,塑造了不同的民族命运,并且在更大的世界 历史背景中被收编进整体的国际秩序之中,最终成为世界诸强在东亚投射力量的平 台和通道。在条约体系中的东亚世界,就是西方世界的东亚。 东亚未来的前景,绝非民族国家不断自我裂殖的循环强化,更非古典帝国或者殖民 秩序的复现,最有前景的是以互相保证安全基础上的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融圈。这 个前景的实现,需要中国合理解决台湾问题,避免陆海国家间的对立;需要排除域 外国家的军事与政治的操纵,建立东亚的集体安全体系;需要东亚各国逐渐放弃强 行建构自我中心叙事,建立共生共在的东亚集体命运的历史与政治观念。 中华宗藩体制的终结,东亚先后进入民族国家并立的时代,并且几乎所有民族国家 都面临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面临着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东亚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的延伸、裂变。这些问题包括:朝鲜半岛的民族分裂问题、日本的主权残缺、 中国的边疆危机、马来群岛的族群对抗、中南半岛诸国的军阀割据等难以克服的政 治危机,这些危机从殖民时代一直发育到后殖民时代,不断刺激并强化着各个民族 的民族主义神经。民族国家不但没有被东亚各个民族视为灾难,反而视为自我身份 建构的唯一途径。这其中难以挥去的,或许不是西方列强的殖民记忆,而是对中华 帝国再度复兴的隐忧。这些问题,百年之后依然存在,百年之后,依然需要我们去 解决,和超越。 三、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发展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问题可说的,也太多。简单从一个引子出 发,谈一点体会。 2010年的5月,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10多 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 根本承受不了。”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奥巴马终于把美国人的真实想法说了出来。 因此,就不难理解特朗普上台之后遏制中国的政策。尽管美国已经政党轮替,但新 旧美国总统对待中国发展的论断如出一辙,这是毋庸置疑的。 回顾百年来的发展史,中国一直扮演着奋起直追的角色,终于在5G等领域赶超了世 界先进国家。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允许中国和平崛起,不允许中国在更 多领域中领先,这才有了百年来的破局之变。这是世界格局的演变迫使中国走向百 年之变。这是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垄断性促使中国必须走向百年之变。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困难,英国也困难,谁顶得住,谁就赢,谁赢谁就赢得突变和 超越的机会。甲午战争,中国困难,日本也困难,谁顶得住,谁就赢,谁就能主导 东亚,成为世界强国。今年,中国的领导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中国领导人都更清 醒地认识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蕴含的危与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中国领导人都更 清醒地指出当前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满怀壮志和激情地走出迷雾,迈向美好的 未来。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现在,我们困难,美国也困难,世界各国也都有各自的困难,顶得住,就 能傲立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就能冲破西方大国的阻挠,翱翔九天。 四、两岸七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背后的机理和逻辑是什么?中国要往 何处去?为什么?怎么去?这些都是这个世界上众生所自觉不自觉思索和关心的问 题,因为中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与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政 情、军情、民情) 两岸政治对立已经迈过七十个年头,但是形势依然严峻、问题更趋复杂,之所以如 此,正是因为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由自身实力强弱决定,受国际势力对比影响,事 关世界格局的变化,事关美国在全球势力的消长,事关中华民族崛起和全球世界格 局的演变。台湾海峡,早在1950年6月27日美国派遣航空母舰横亘时,就被美国为首 的西方阵营操弄成“海上柏林墙”,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最前线。有意无意之间, 有意识无意识之间,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问题,美国因 素成为中国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七十年来,历史演进,风云变幻,两岸关系从国 家前途道路之争、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演进到分裂与反分裂之争,统一和反统 一的斗争。涉台外部因素则因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临而日趋直白、赤裸。两 岸关系在风雷激荡中迎来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机 遇,促成转变,实现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老问题和新课题。 五、未来两岸关系往何处去? 未来两岸关系往何处去?青年是关键因素。做好青年工作是两岸关系何去何从的重 要因素。这里,我想分享几点学习体会。一是,未来两岸关系往何处,外来因素很 重要。二是,未来两岸关系往何处去,两岸双方的态度和政策极为重要,尤其是台 湾当局不要煽风点火、挑战两岸关系底线是重中之重。三是,反思两岸学人尤其是 青年学人应该做点什么。首先报告第一点。 (一)涉台外部因素 当前的两岸关系,面临美国实施遏制中国战略,加大频度和力度打中国牌,尤其是 中国牌中的台湾牌的严峻局面。另外,两岸还共同面对新冠疫情这种天灾人祸下国 家社会对两岸关系的复杂解读和各种祸心。 从美国这个涉台外部因素讲,美国就是要遏制中国崛起。其实,历史上的帝国主义 从来没有对中国有过什么好心,把关它是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还是其他的帝国主 义。在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他就想,中国 已经从封建帝制发展到民主共和了,那些一直希望清政府倒台,中国搞共和的西方 列强无非顾忌在华的利益。于是,中山先生就跟各国谈,愿意承认清政府的所有不 平等条约,换取西方列强对中华民国政府的支持,换取中国的光辉未来。但是,事 与愿违,中山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列强们全部都拒绝了中山先生的要求,原因是, 他们不希望有一个真正富强的中国。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了新的自省,开始 了五四运动这一以青年为主体的救亡图存运动。也就是那时候开始,中国的精英们 以及各界人士认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帝国主义靠不住,只有自立自强,只有建设 伟大富强的中国才靠得住。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变了,但是列强没有变。他们依然 不希望中国统一,不希望中国富强,不希望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列 强们一直小里小气,靠歪门邪道维持自己的地位,美国也不列外。美国已经干掉了 五个老二,五个竞争者,现在想干掉中国。为此,美国要打台湾牌,要对台湾搞军 售,要撬动西方国家和台湾加强联系,要让岛内的高新企业断绝跟大陆的联系,要 在中国周边煽风点火,给中国制造问题,制造麻烦。 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也不希望台湾独立;他们希望两岸不统不独,不亲不疏, 经常有冲突,不能一体化。为此,他们不希望两岸经济一体化;不希望两岸交流交 往密切。通过《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我们就能发现,美国打台湾牌,跟台湾搞 FTA的目的。这篇社论为时已久,但是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这篇社论称: “虽然两岸经济一体化看来不可避免,但 FTA 可以缓冲这一进程。这项双边协议实 质上是为了开辟对华新战场,使中国大陆为了应付美台挑战而疲于奔命”。其包藏的 祸心,可见一斑。 (二)两岸因素 当前的两岸关系很危险,不排除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为什么?第一,中国历史上 的统一基本上是靠战争完成的,非和平方式不多。而且,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基本上 都上在中古领土上完成的,基本上是中国人打中国人。这很残酷,但是这就是历史 事实。而且,很多人认为,这个历史可以借鉴,在两岸之间可以复制。尤其是,台 湾当局为了2020年的“二合一”选举,打出所谓“芒果干”的两岸牌;在新冠疫情 期间,打出了仇恨大陆、制造两岸民间仇恨的两岸牌,更让大陆武统的声音空前高 涨。中国大陆也是讲民主的,面对这样的民意,大陆到底要不要改变和平统一的战 略?决定权不在大陆官方,在大陆人民,但归根到底,在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底线 的挑衅。试想,如果岛内的“台独分子”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那就是外国人在中 国占据中国的领土,法理上,就是另外的论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了。大陆民间武统 的声音日益增强,两岸战争风险日益增高。战火一起,开弓没有回头箭!统一固然 能够实现,但是损失在所难免。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我个人认为,两岸青年要努力, 要减少、要避免两岸走向战争的可能性。 第二,战争总是改变局势的最佳武器,世界大战更是能彻底改变国际社会的整体态 势。一战之后的中国获得《九国公约》对于领土完整性的保证,而日本则获得了独 霸东亚的契机和信心。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取得了世界的主导权。冷战之后,美国 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也不畏惧战争,更不畏惧跟世界上好无道义的帝 国主义者刀光血影,兵戈相向!中国人民不是吓大的,为了维护核心利益,为了打 击“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不惧跟任何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对此,台湾当局不要高估自己,低估大陆,错估美国。 (三)对未来的思考 今天参加论坛的,基本是两岸理论精英,是两岸未来挑大梁的理论工作者。对于我 们这个群体,对于今天各位代表的演讲,我有几点体会和思考,愿意分享给大家, 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我们要反思,我们以前做过的理论工作还有什么不足,我们未来的理论工作 要向何处去。从理论层面上讲,台湾问题迟迟不能和平解决的关键之一在于,长期 以来证明国家统一的正当性话语缺乏经过证成的历史脉络中的自律的实践逻辑的支 持,以至于作为文化自觉性代表的学界精英中的某些人,同作为政治统一体意志的 国家主权者之间,非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联盟,反而成为互相掣肘的消解性力量。 以至于在中国最需要解决自身问题、解释自身经验,和解放自身力量的关键历史时 刻,反而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殖民和逆向歧视互为表里的西方逻辑话语下自我预设 的“中等收入陷阱”和民粹主义狂欢的双重躁郁之中,给我们的民众信心、对岸观 感和国际舆论施加了强烈的不确定感,这是需要反思的第一点。 第二,做好理论工作,需要了解资源、了解各方的需求,了解我们能做什么,怎么 去做。当前的社会是:政府掌握信息,学界掌握方法,民众需要结论。我们知道了 资源和需求,就很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 第三,重要的工作在青年,在人心,在大家共同努力,守卫共同的家园。 为此,建议各位青年学者:一是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二是要开放性地吸收西方文 化的精华;三是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传递和平理性的信息,探讨未 来两岸关系一体化的新理论,新旗帜,带领民众从思想上走出两岸关系的低谷,降 低两岸战争风险,共创和平双赢。 |
Copyright(c)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