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否就是“一中各表”?让我们来搞 清楚这些问题。 一、“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 1987年7月,在两岸同胞的强烈呼吁下,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长达30多 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 台湾当局也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 成立了由大陆事务主管部门为其主管机关、半官方性质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 基会”)。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于1991年成立海 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 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此后,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了多次事务性商谈。1992年8月2日,台湾“国统会” 通过“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政策性文件,该文件对一个中国涵义的叙述是:“海 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 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8月27日,海协会负责人对此发表谈话指出, 确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它表明,在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9月,“两会”秘书长在厦门会面,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问题非正式交换意见, 海协会表示,“台湾方面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结论,说明双方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已有共识。但我们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也不可 能与海基会讨论关于一个中国的内涵”,建议海基会认真考虑直接引用“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 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进行讨论。在商 谈中,海协会提出5种文字表述,海基会也提出5种文字表述,台湾虽然也同意双方 均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了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 “两会”很难达成一致。在会谈即将结束时,海基会代表又增提了3种表述方式,并 拿出了他们的最后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 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 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还建 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代表表示这是此次商谈的 主要成果,等把海基会的建议与具体表述内容报告后再正式答复。 香港商谈结束后,11月1日,海基会代表发表书面声明表示,有关事务性商谈中 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 鉴于海基会表示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因此,海协会提出希 望海基会能够确认这是台湾的正式意见。11月3日,海基会发布新闻稿并致函海协会, 表示已征得台湾有关方面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在上述工作的基础 上,同日,海协会致电海基会表示,这次两会“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一个 中国原则的问题上取得了进展”,“贵会建议采用贵我两会各自以口头声明的方式 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我们经研究后,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口头表述的具体内容, 另行协商”。中旬,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表示,“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 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 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会充分 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 ‘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 善解决。” 由上可知,海协会的态度是:第一,在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前提下, “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第二,海协会的 “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是指在“事务性商谈中”才可以不讨论,而在涉及国 际正式场合时,如联合国代表权,世界卫生组织(WHO)等代表国家的正式场合下, “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是不能模糊的,即一个中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 美两个联合公报明确指出的一个中国定义。 对于海协会没有同意海基会提出的“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 的回函,海基会没有表示异议,意味着共识已经达成。 可以看到,“九二共识”的共识点只有一个:“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至于“一中各表”,由于“两会”并未讨论一个中国的政 治含义,没有就此达成“各自表述”的共识。所以,“一中各表”并非“两会”所 达成的共识。 二、“一中各表”对“九二共识”产生销蚀作用 “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 成共识的方式是各自口头表述,构成共识的内容就是上述两段经过协商、相互认可 的具体文字,其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共识中,“两会”都表明了“谋求国 家统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应该说,在两岸之间固有 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体现了两岸双方搁置争议、 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为“两会”开展协商并取得成 果提供了必要前提。 而所谓“一中各表”是台湾对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简称,祖国大陆对 此没有正式承认过。国民党也只是在岛内政治生态中讲到“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而在给祖国大陆的正式函件中也均普遍使用“九二共识”,这是国共的一种政治默 契与认知。 为什么不能承认“一中各表”? 第一、“一中各表”实际上消解了“九二共识”最重要的意涵。“两会”在达 成“九二共识”的过程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是达成共识的方法,不是共识内容 的本身,双方表述的内容分别是海协会与海基会经过商谈所取得共识的要点表述, 而不是不加约束的、单方面随意性的各说各话。 第二、“一中各表”不能准确反映“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容易混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双方对一个中国政治 含义的不同理解的区别,而且造成双方同意就一个中国政治含义各说各话。由于当 时“两会”并未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没有就此达成“各自表述”或“各说各 话”的共识。 第三、“一中各表”之说留有被随意解释的空间,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则利 用“各自表述”揉进分裂主张。例如,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提出了“两个中国” 主张,声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1999年,李登 辉抛出“两国论”,将一个中国表述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把各自表述的模糊 空间封杀。李登辉的“两国论”让“一中各表”蒙上“台独”阴影。因此,祖国大 陆和海协会多次对“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及其概括作了澄清,始终坚持正确的 概括,即1992年“两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 则”的共识。陈水扁上台后,为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把“九二共识”歪曲为“没有 共识的共识”,并力图用所谓“九二精神”来否定取代“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对“两会”商谈与对话基础的再次破坏,致使民进党 执政期间两岸的协商与对话一直不能恢复。 三、抽掉“国家统一”的“一中各表”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能撼动的基石。2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 的风雨曲折也不断证明着这样一个道理:认同并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 和平稳定、向前发展;否认或背弃“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动荡不安、紧张对 立。从“一中各表”一词出现到现在,常把“一中各表”挂在嘴上的国民党要角究 竟是忽略了其中的文字陷阱,还是要借助“各表”企图长期维持现状,搞“不独不 统”?还是为了借此扭转“难以在台湾生存”的窘境? 国民党的“一中各表”是对“九二共识”的片面解读,其重在“各表”而非 “一中”,并不完全符合当年两岸谈判“创造性模糊”的智慧,以及两岸共同捍卫 “一中”的民族共识。其实,当国民党在岛内不断重复“一中各表”,搞“不统、 不独、不武”时,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中各 表”的主张也为民进党所利用,顺此论述之势为其“台独”党纲解套,反守为攻, 要求在“各表”的基础上明确接受所谓的“中华民国”将其“主权”限缩到台澎金 马,从而实现法理“独台”。所以,“一中各表”对于两岸关系而言,只能是降低 互信,阻碍发展。 删除“一中各表”不是问题的关键,“两岸一中”与追求国家统一才是根本与 核心。国民党只有坚持“九二共识”,明确“两岸一中”立场,明确反对“台独”, 明确追求国家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岛内政治斗争中的长期被动局面,才能真 正找到出路,才有可能重新再起。 |
Copyright(c)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